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   

 

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半年出政策、三年全落地、五年见成效”的工作安排,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以下简称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为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作出贡献。

2.基本要求

——突出规划先行。围绕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提高统筹调控能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创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典范。

——突出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城市科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突出协同联动。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通武廊战略合作,与河北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突出绿色引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碳减排,推动碳中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突出开放发展。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加快建立更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厚植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优势。

——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赋予城市副中心更大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自主权,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增强城市副中心发展内生动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服务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创新发展数字经济。集成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布局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运河商务区等板块,集聚工业云平台等新平台型企业群体。提升信息内容产业创新活力,建设信息内容消费体验馆,依托城市副中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聚集一批数字内容制作传播的企业与平台。落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打造国家网络安全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和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

2.大力发展城市科技。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城市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在城市副中心落地实施,加快推动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等市级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测试检验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探索科技成果转让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三城一区”与城市副中心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转化落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与城市副中心融通对接,支持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实体。制定城市副中心开展科技应用场景沙盒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围绕互联网医院、智能微电网、智慧社区、环境治理等领域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全力推动智慧大运河(通州段)、数字台湖演艺小镇、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等12大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场景标杆。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承载,建设未来实验室、设计人才工作站,推动首都创新设计研究院智慧生活实验室建设,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

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台马科技板块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基地,培育形成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关键工艺与设备、多元应用、基础材料等上下游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台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办好中关村通州园,打造产业园区品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提升发展都市型农业水平。建设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生物育种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支撑,重点发展种业研发中试、展示交易、农业科技服务,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生鲜农产品直供中心,打造农产品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链。

三、强化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5.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激励约束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机制。加快推进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有序迁入城市副中心,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引导与行政资源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北投集团、首旅集团、华夏银行、北京建筑设计院、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北咨公司新办公楼2022年上半年实现全部开工。保障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用地需求,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疏解至城市副中心时,允许其新建或购买办公场所;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原国有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所收回的土地由属地政府依法安排使用。深化与中心城区产业结对机制,建立对接项目库,形成“中心城区培育孵化、副中心承接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企业无感迁移。

6.强化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优化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制定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轨道快线建设方案。推动连接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快速道路建设,建成京哈高速加宽改造工程,推进观音堂路、京秦高速西延(东五环路-东六环路)工程,研究推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加快形成绿色便捷的公交网络,依托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研究大站快车运营方案,实现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快速通达。

7.持续做好首都核心功能服务保障。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已获得当前内容,可直接下载
立即下载
特惠升级中